中西医病名对照表一览,值得收藏

时间:2021-3-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来源/医学之声

看看你记住多少: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2、感冒(普通感冒)3、麻疹(麻疹)4、风疹或风痧(风疹)5、水痘(水痘)6、白喉(白喉)7、百日咳(百日咳)8、烂喉丹痧(猩红热)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12、痢疾(细菌性痢疾)13、湿阻或伤湿(湿阻)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3、寸白虫病(绦虫病)4、囊虫病(囊虫病)5、包虫病(包虫病)6、丝虫病(丝虫病)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8、蛔虫病(蛔虫病)9、蛲虫病(蛲虫病)10、鞭虫病(鞭虫病)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5、多寐(发作性睡病)6、不寐(神经性失眠)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15、风厥(过敏性休克)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18、痰厥(痰阻性晕厥)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28、颤病(震颤麻痹)29、口僻(面神经麻痹)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32、颅脑痈(脑脓肿)33、脑鸣(神经性脑鸣)34、晕动病(晕车症)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2、心衰(心力衰竭)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5、心悸(心律失常)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8、高原胸痹(高原病)9、心厥(心源性休克或昏厥)10、支饮(渗出性心包炎)11、风眩(高血压病)11、虚眩(体质性低血压)12、蓄血病(血紫质病)13、血劳(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14、髓劳(再生障碍性贫血)15、紫癜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16、血溢病(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17、恶核(恶性组织细胞病)18、血脱(失血性休克)19、液脱(脱水或失液性休克)

第五章肺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1、肺热病(急性肺炎)2、暴咳(急性气管-支气管炎)3、久咳(慢性气管-支气管炎)4、哮病(支气管哮喘哮喘型支气管炎)5、肺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肺络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慢性化脓性炎症)7、肺痿(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矽肺肺梗塞)8、肺痈(肺脓肿)9、肺痨(肺结核)10、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1、肺水(肺水肿)12、肺厥(肺性脑病)13、肺衰(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4、尘肺(矽肺石棉肺蘑菇肺)15、悬饮(胸腔积液)16、干胁痛(干性纤维性胸膜炎)

第六章脾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1、呃逆病(膈肌痉挛胃神经症)2、膈疝(食管裂孔疝)3、食管瘅(反流性食管炎)4、食管痹(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神经症)5、食管癌(食管癌)6、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7、胃瘅(急性胃炎)8、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9、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10、胃胀(慢性肥厚性胃炎)11、胃缓(胃下垂胃无力症)12、食瘕(十二指肠壅滞症急性胃扩张)13、胃反(幽门梗阻幽门痉挛)14、胃癌(原发性胃癌)15、饥厥或食厥(低血糖症倾倒综合征)16、伤食(消化不良)17、厌食(神经性厌食)18、食亦(神经性贪食)19、胃石(胃结石)20、胃饮(胃肠积液)21、类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22、暴泻(急性肠炎)23、久泄(慢性肠炎)24、大瘕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5、伏梁(局限性或节段性或肉芽肿性肠炎)26、肠瘤(胃肠息肉)27、肠癌(结肠癌直肠癌)28、肠痨(肠结核)29、小肠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30、肠痈(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31、脱肛(直肠脱垂)32、气腹痛(胃肠痉挛)33、肠郁(肠道神经管能症肠道易激惹综合征)34、肠痹(麻痹性或功能性肠梗阻)35、肠结(机械性肠梗阻肠粘连)36、脾约(习惯性便秘)37、脾痿或脾消(吸收不良综合征)38、脾水(营养不良性水肿蛋白丢失性胃肠病)39、肥气(巨脾症门脉高压症)40、胰瘅(急性胰腺炎)41、胰胀(慢性胰腺炎)42、胰痈(胰腺脓肿)43、胰癌(胰腺癌)44、消渴(糖尿病)45、消渴厥(糖尿病昏厥)46、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

第七章肝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1、肝痈(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2、肝痨(肝结核)3、肝癖或肝痞(脂肪肝)4、肝著或肝胀(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5、肝积(肝硬变)6、鼓胀(肝硬变腹水腹内癌肿结核腹水)7、肝瘤(肝内囊肿肝血管瘤)8、肝癌(原发性肝癌)9、肝厥(肝昏迷)10、胆疸(胆汁淤积性黄疸)11、血疸(溶血性黄疸)12、蚕豆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3、胆瘅(急性胆囊炎)14、胆胀(慢性胆囊炎)15、胆石(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16、胆癌(胆囊癌胆总管癌胆囊肉瘤)17、蛔厥(胆道蛔虫病)

第八章肾系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1、风水(血管神经性水肿)2、皮水(急性肾小球肾炎)3、石水(慢性肾小球肾炎)4、肾水(肾病综合征)5、正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6、溢饮(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7、肾瘅(急性肾盂肾炎)8、肾著或肾着(慢性肾盂肾炎)9、肾痈(肾积脓肾周化脓炎症)10、肾垂(肾下垂)11、肾痨(肾结核)12、肾癌(肾细胞癌)13、肾厥(尿毒症昏迷)14、肾衰(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15、热淋或急淋(下尿路急性感染)16、劳淋(慢性下尿路感染)17、石淋(尿路结石)18、痨淋(膀胱或肾结核)19、膀胱癌(膀胱癌)20、癃闭(尿潴留)21、精癃(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22、遗尿(习惯性遗尿)23、尿崩(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24、小便不禁(小便不禁)25、尿道瘘(尿瘘输尿管瘘)26、缩阴病(恐缩症)27、黑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8、遗精(性神经衰弱症)29、早泄(早泄)30、阳痿(阳痿)31、强中(阴茎异常勃起)32、不育(男性不育)

第九章 瘿、痹、痿、瘤等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1、气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2、肉瘿(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3、石瘿(甲状腺癌)4、瘿气(甲状腺功能亢进)5、瘿劳(甲状腺功能减退)6、侠瘿瘅或侠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7、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炎)8、尫痹(类风湿性关节炎)9、热痹(化脓性关节炎)10、肌痹或肉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11、筋痹(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12、皮痹(硬皮病)13、血痹(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症)14、脉痹(多发性大动脉炎)15、骨痹(退行性骨关节病)16、偏痹(坐骨神经痛)17、脊痹(强直性脊椎炎)18、落枕(落枕)19、项痹(颈椎病颈椎综合症)20、肩痹(肩周炎)21、腰痹(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22、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双膝风湿性关节炎)23、足跟痹(足跟骨刺)24、肢痹(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25、痛风(痛风性关节炎)26、肌痿或肉痿(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27、筋痿(帕金森氏症)28、痿辟(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29、肢痿(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30、腓踹或转筋(腓肠肌痉挛)31、肉痉(僵人综合征肌强直症)32、眉棱骨痛(眶上神经痛)33、胁肋痛(肋间神经痛)34、侏儒(垂体性侏儒)35、肥胖病(肥胖病)36、干燥病(干燥综合征)37、脚气(维生素B1缺乏病)38、青腿牙疳(坏血病)39、糙皮病或癞皮病(烟酸缺乏病)40、狐疝(腹股沟疝)41、腿风(不安腿)

第十章中医肿瘤病、妇科病、眼科病、耳鼻喉科病、肛肠科病、皮肤科病、外科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1、癌痛(癌症疼痛)2、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3、脂肪瘤(脂肪瘤)4、神经鞘膜瘤(神经鞘膜瘤)5、美容(美容)6、月经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月经量多或少)7、月子病(附件炎宫颈炎白带过多阴痒症)8、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9、子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血管瘤)10、子宫癌(子宫内膜癌)11、乳癖(乳腺或小叶增生乳房纤维瘤)12、乳岩(乳腺癌)13、不孕(不孕症)14、性冷淡(女性性冷淡)15、胎位不正(胎位不正)16、视瞻昏渺(中心性视网膜炎)17、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性病变)18、脓耳(化脓性中耳炎)19、耳鸣(神经性耳鸣)20、鼻窒(慢性鼻炎)21、鼻槁(慢性萎缩性鼻炎)22、鼻渊(鼻窦炎)23、鼻息(鼻息肉)24、喉痹(慢性咽喉炎)25、口疮(慢性口角炎)26、眼疾(多种眼睛疾病)27、手癣(鹅掌风)28、白庀(银屑病牛皮癣)29、风疹(荨麻疹)30、痈疮(化脓性软组织炎)31、脱发(脱发)32、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33、扭伤(关节扭伤)34、骨折(骨折)35、跌打损伤(跌打损伤)36、瘫痪(瘫痪)

—END—

你的好友都在看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直肠滴灌疗法简介

直肠滴灌是中医内病外治疗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用药新途径。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用药途径。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直肠用药可用于临床上儿童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小儿肠炎,秋季腹泻,便秘,慢性结肠炎,急慢性盆腔炎,妇科炎症等。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服药苦难和静脉输液困难的患者,患儿。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直肠用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安全高效疗法,他对病人无痛苦,作用快、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操作方便、费用低廉。

一、不再吃药打针,直肠滴灌就好,

二、药物难吃莫着急,直肠滴灌来帮你,

三、宝宝有病怕打针,直肠滴灌笑嘻嘻。

四、药物难喝不用愁,直肠滴灌显身手。

五、宝宝有病输液难,直肠滴灌解心烦。

直肠滴灌得原理!中医讲大肠与肺相表里!药物通过直肠(大肠)给药吸收,上输于肺,通过肺得宣发输布于全身!药物吸收达到治疗!直肠粘膜起到一个吸收过滤的作用,药物吸收50%一70%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大大减少了对小儿肝肾的损害!而且避免了输液的风险!安全行医!

长太纯中药直肠滴灌是从古就有的,现在已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我们培训7年学员近万名,目前门诊开展,包括各地学员反馈安全高效,门诊经营30年,不打针不输液已近14年,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更不用说医疗纠纷了!日门诊量到人次左右,完全用纯中药绿色疗法,正好符合国家政策,还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倡的中医药疗法,现在门诊都是按时上下班,非常轻松,减轻了自己得压力,也多些时间能够陪伴家人了!

用纯中药辨证施治,依从中西医理论,药物通过直肠静脉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确安全高效,我们十几年不打针,门诊量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方便可以开视频聊天现场观看!

咨询电话电话号也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sgwo.com/lcbx/12987.html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